•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学习强国:浙农林大师生绘制全国首套“乡村振兴分类底图”
【发布日期: 2024-05-22】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这可能是全国最特殊的一套图册了。浙江农林大学40多名师生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走遍浙江省遂昌县2539平方公里土地,深入全县20乡镇(街道)、201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搜集整理了涉及1398项指标的3亿多条数据,并用了半年多时间整理编辑,最终编制完成这套《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

连日来,陆续收到《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的遂昌县各个乡镇,正按照底图信息,结合实际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少乡镇干部表示,有了这套底图,大家推进相关工作更加精准了。负责底图绘制工作的遂昌县挂职副县长、浙江农林大学乡村振兴促进处副处长严少君表示,这是全国首例以“自然村”为颗粒的村庄基础数据库,不仅为遂昌县实现共同富裕绘制出了新“图景”,也将为众多山区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借鉴。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摸清家底”

遂昌,位于浙西南山区。2539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有不到20万常住人口。分布散落且各有差异,山多、人少、居住分散,如何把有限的资金和政策发挥出最好的效果?这一直是当地党委政府心头最想解决的问题。

“推进乡村振兴绝不能‘盲人摸象’,必须要摸清家底,做出精准决策。”2023年,遂昌在全县干部大会上郑重提出一个大课题——摸清全县乡村的家底,从根本上回答好“乡村有什么”“乡村如何发展”等问题。随后,浙江农林大学的师生团队自告奋勇地挑起了这一重担。

浙江农林大学和遂昌县是全国首个法人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单位,2022年双方升级实施“全校服务全域”服务模式。接到任务后,浙江农林大学校地合作专班开始专题研究分类调研工作,并组织了40多名老师和研究生,聚焦“自然村”开启前期调研。

常见的乡村规划,都以行政村为最小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村民往往以自然村为单位生活居住。遂昌县目前有201个行政村,实际上却有1640个自然村。如果要真正摸清家底,就要画出更细腻、更精准,难度也更高的以自然村为单元的图册——相当于把图片像素提高了7倍。

“聚焦自然村,就是要缩小颗粒度,提升精准度。”严少君介绍说,为彻底摸清各自然村的真实情况、提供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撑,调研团队建立了“1位浙农林大老师+1位遂昌干部+3位研究生”的人员架构,秉承“一村一组调查、一村一图航拍、一村一表填报、一镇一村核实”原则,分8组人员赴全县1640个自然村,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我们尝试和村民聊天,但发现老人们听不懂普通话”

“和行政村不同,自然村没有明确边界。”制定时看似顺利的思路,很快就遇到了第一个坎。到了遂昌,师生们发现他们根本不知道自然村在哪儿,而且根据地形地貌或传统习惯来划分,准确度都不高。与此同时,大家和村民的基本沟通也很不容易。不少村子,房子很老,留下的村民年纪也很高,“有的村子常住人口中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我们尝试和村民聊天,但发现这些老人听不懂普通话。”

师生们找来行政村的报账员或会计,综合村民意见,到实地一处处指给大家看。同时,大家在航拍自然村区域的时候,也遇到相似问题。行政村的村委楼往往位于村子中心,而自然村没有村委楼,只能把房屋最密集处当做村中心,无人机在此起降,拍下全村实景图。

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浙江农林大学师生团队摸清了各自然村的真实情况、得出了精准全面的数据,为分类底图绘制提供了科学支撑。同时,通过乡村分类大调研,也把各个村庄人口、产业、经济、土地、村庄风貌等多方面发展信息,收集录入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且动态更新,直观呈现各村庄位置、范围、周边环境以及基本情况、当前状况、未来规划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浙江农林大学师生历时一年,确定了每个村庄的区位,填入人口、土地、房屋等97项数据,一个个内有肌理、外有轮廓的村庄画像被描摹出来,形成了一张张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上千个自然村被分成5种类型,因地制宜寻求发展路径。这张底图,不仅是一份图册、一个指数、一种分类,还是能实时更新、智能分析的“宝库”。今后,团队还将以数据库为底,叠加不同的应用场景,从而为部门生成有利于振兴遂昌的个性化报告、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能够细化到自然村,这在全国是第一个”

浙江农林大学绘制的《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通过“以数绘图、图库结合”的形式,形成了数据“包容共享”,实现“一套数据理家底”;同步编制形成一套“村庄基础图册”,融合了乡镇层面、行政村层面以及自然村层面村庄信息,为各乡镇、村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实现一本图册供决策;利用建立的数据库,结合县域现状特征与发展态势,加权计算得出“村庄发展指数”,综合反映村庄发展现状和潜力,达到“一套数据理家底”;根据指数和村庄发展状况及需求划分为特色保护型、城郊融合型等类型,为后续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提供重要参考,实现“一张底图绘全局”。

“以数绘图、图库结合”是这次“大工程”的核心成果。经过两轮技术迭代,浙江农林大学团队和遂昌县大数据和金融发展中心共同打造出了“遂昌县村庄基础数据驾驶舱”,归集调研数据和部门原有数据,目前已经收获共计3.5亿多条数据、1398项指标。

在这张图的背后,是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庄基础数据库、村庄基础图册、村庄发展指数——数据库信息可查询、可编辑、可共享、可更新,图册涵盖“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数据,指数可反映村庄发展现状和潜力,为分类引导、精准施策提供决策依据。

“乡村到底有什么?以往的数据只能到乡镇,最多到行政村,但遂昌县能够细化到自然村,并把各项数据摸准摸透,这在全国是第一个。”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问题著名专家顾益康高度肯定了遂昌县的做法。

“从乡村生产关系入手撬动全局,这是一场系统谋划”

前不久,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在杭州正式发布并开始应用。严少君认为,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的运用,可以为各类村庄找准发展“图”径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做到“一套数据理家底,一个指数判潜力,一本图册供决策”。

他介绍说,如果要获取村庄发展指数,首先需要确定指标及权重,这主要通过3个步骤,通过分层的标准化处理,得到指标的具体值,并结合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该指标的加权得分,再结合一级指标权重计算得分,得分加和即为该自然村最终得分。最后,全县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对应的分值,即是指数。

根据相关指数,遂昌的上千个自然村被划分成城郊融合型、集聚建设型、整治提升型、搬迁撤并型、特色保护型5种类型。每类的发展方向都能用“一句话”概括:“城郊融合 与城共进”“集聚建设 重点推进”“整治提升 宜进宜退”“搬迁撤并 以退为进”“特色保护 进退有度”等。

严少君认为,山区县除了交通限制、人地限制比平原县更多,山区县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生态红线内的区块更广,山区的传统村落更新慢,文化保护类区块也更多,这都让本就不宽裕的发展空间更显狭小。有了“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就可以更精准地规划推进不同自然村未来的发展模式,“通过一张底图改变小农经济模式,从乡村生产关系入手撬动全局。”

今年,遂昌计划依据乡村振兴底图确定“一村一策”,由相关部门配套政策要素,集中全县资源优先建设一批未来村庄,进一步打造和美共富遂昌。下一步,遂昌县将以‘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为指引,进退有序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努力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山区样板。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906312330522317690&item_id=6906312330522317690&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16120818280&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学习强国:2024.5.22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