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投稿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中国教育在线: 浙江农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探索数字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布日期: 2024-07-14】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电子鼻”分分钟检测茶叶品质、一键开启古树名木健康“体检”……如果不深入了解,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涌现出的这些新型科技成果,你可能会以为是专家教授的新成果。事实上,这些都是该院数字化领域在校学生的科技灵感与实践,不少还获得了软件著作权或者发明专利。

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不仅推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其背后是浙江农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创新数字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持续赋能。那么,其背后到底有怎样的育人模式、育人体系、育人机制呢?



八年探索 ,创新涉农数字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人才振兴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随着数字化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培养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技术人才势在必行,这也成为农林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

然而,助农意识不坚定、培养方案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难落实、创新能力不突出,与乡村振兴需求相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和难点,成为了农林院校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亟待破解。

浙江农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立足国家战略,以培养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技术人才为己任,针对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历经8年方案论证、理论构建和改革实践, 不断创新育人模式、育人体系、育人机制,走出了一条以“三育”赋能涉农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浙农林大”新路径。

何为“三育”?在“思政引领、体系保障、三方融合”的宗旨指导下,构建思政引领、三课联动育人的育人模式,树立学生知农、爱农、兴农的使命感;筑建学科交叉、课程“三合”、立体化实践的育人体系;创建“科教融合、创教融合、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创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育”赋能,全面提升涉农数字化人才培养质量

在育人模式上,浙江农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构建了党建引领、三课联动育人模式。通过党建引领,聚焦“三农”,打造了学院“数智赋农”的课程思政品牌,引导师生服务乡村振兴。三课联动主要是指,通过一课堂融入涉农元素中引导学生知农爱农,二课堂中聚焦“三农”科研提升学生乡村振兴能力,三课堂中深入农村实践增强学生服务乡村意愿。

在育人体系上,筑建了学科交叉、课程“三合”、立体化实践的育人体系。以现代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对接数字化信息技术岗位要求,以培养适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具有过硬岗位职业能力以及高尚专业素养的农林数字化技术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一融合两交叉”的复合学科专业平台、“岗课契合、课赛融合、课践配合”的“三合”特色课程体系,以及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三者互为促进。针对数字化人才培养与服务乡村振兴需求匹配度不强的问题,构建了能力发展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育人体系,涵盖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知识结构完整、课程衔接合理、培养环节优化的农林数字化育人体系。

在育人机制上,创建“科教融合、创教融合、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将教师科研课题以及学生主导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与乡村振兴的研究点位紧密结合,实现科教融合;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产教研赛融合的竞赛体系,建立农林特色的竞赛题库和竞赛池,打造“一心四导三航”竞赛育人机制,实现创教融合;依托现代农林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通过院政联合、院企合作和院院联合,构建了面向服务乡村振兴的建立“一体三翼”育人共同体,实现产教融合。

有了“三育”的持续赋能,浙江农林大学数计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近五年来,本科生平均就业率约97%,对母校(专业)的总体满意度97%以上,2023年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100%。围绕着农林行业需求,学院有着1559项本科生创新成果,3200余人次先后参与,国家发明专利稳居学校第一,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从学科、专业、科研和实践教学四个维度,该院建成了12个国家级、省部级等高能级平台,率先编制了7部具有农林特色的专著型系列教材,省级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项目20余项,与企业及农林部门合作共建了15个实践实训基地。学生参与研发的14个林业信息系统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相关成果4次入选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件大事,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了非常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字化人才培养完成了几大转变:学生思想从“避农厌农”向“知农爱农”转变,学科平台从“纵深发展”向“复合交叉”转变,课程体系从“唯技术论”向“兼容并蓄”转变,实践教学从“岗位脱节”向“岗位对接”的转变,形成了“以农为本、促农为先、兴农为任”的良性育人环境。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效,引导着学生们用众多创新成果助推了新质生产力的稳步发展。

针对如何快速检测茶叶品质难题,数计学院大二学生李馨怡牵头组织了由物联网、茶学等不同专业同学组成的云鼻智鉴科技团队,在食品安全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惠国华教授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科研攻关,成功推出“云鼻智鉴”茶叶品质快速检测系统。这不仅实现了快速、简便、无损的茶叶检测方式,也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及解决茶叶市场商家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问题提供了可靠方案。该项研究还发表了多篇SCI论文,获得了7项软件著作。

针对古树名木保护问题,数计学院的任桢、朱强、章心阳等同学组成的“守望绿枝繁,以护生息律”植感古树保护科技团队,自主研发出了有树木“心电监测仪”之称的H&T智能树木液流监测仪。借助该设备可以一键检测并反映树木的健康状况,而且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预防树木重大病变的发生,从而减少树木死亡,引导社会公民更加积极关注和保护古树名木。

“数智草莓”“葡萄一件事数字化应用”“山核桃产业数字云平台”“一村一品多业态线上服务平台”“林权IC卡”、 “梦程科技——校园智慧云打印”“中国临安山核桃指数体系”“毒害试剂泄漏监测方法”……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均来自该院学生们的创新发现。学生们用创新成果彰显了学院的育人体系和理念。

“学院的育人模式、育人体系、育人机制真正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数字化人才的道路上,我们切实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在学院的精心培育下,学生们闪现出创新火花,这就是最美的相遇。”面对学生们的科研成果,惠国华教授高兴地赞叹道。

在这种新型育人模式、育人体系、育人机制的培育和教导下,浙江农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大学生体现出了直面难题、勇攀高峰的科研志向,他们扎根基础研究,创新思维,以新时代数字化科技解决了技术难题。下一步,该学院将在持续深入推行创新的育人模式、育人体系、育人机制同时,勉励学生们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大胆探索、不畏艰难困苦、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全面发展和历练,为日后攀登原创性科研顶层技术打好基础。

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407/t20240713_2623584.shtml 中国教育在线:2024.7.14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